手机端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科学探索 > 正文

苗族的风俗和习惯 有客来以自酿自腌酒肉相待(热情好客)

东西方由于发展历史不同,以及生活区域不同导致生活习性以及各种风俗上都有差异。然而在我国国内哪怕是不同民族之间同样有着不同的风俗和习惯,苗族的风俗和习惯是怎样的呢? 苗族的风俗和习惯 服饰 苗族男子头上会缠着帕子,戴多层人字形,身穿一对襟衣,袖

东西方由于发展历史不同,以及生活区域不同导致生活习性以及各种风俗上都有差异。然而在我国国内哪怕是不同民族之间同样有着不同的风俗和习惯,苗族的风俗和习惯是怎样的呢?

苗族的风俗和习惯

服饰

苗族男子头上会缠着帕子,戴多层“人字形”,身穿一对襟衣,袖子长而小,裤筒短而大,包青色裹脚。苗族女子同样头上包帕子,发型则是仿佛古代官妇发髻样式,衣服一律满襟,腰大而长,袖大而短,没有衣领,裤子短而大,腰系围裙。

饮食

解放前苗族多以大米、包谷为主食,再辅以大麦、小麦、小米等杂粮。解放之后人们则是均以大米为主,辅以肉食等。苗族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,例如酸菜、酸汤、酱辣子等等,都是苗族的家常菜。

苗族人家向来热情好客,只要有客人来都是会以酒肉相待,一般有糯米酒、包谷酒,肉的话则是有猪、牛、羊、鸡鸭鱼等等。苗乡平时买鱼肉不太方便,人们为了避免有客来临却招待不周,因此一般都会将鱼、肉等用特殊方法进行腌制。不过随着现今时代发展,肉食等随时可买,因此腌制酸鱼的人很少了,酸肉也没有人腌制了。

婚姻

苗族青年一般通过劳动、集会以及串亲等方式进行接触爱慕,经过多次约会以及对唱情歌和送礼物的方式来确定恋爱关系,苗族有一个节日叫做赠带节,就是有好感的人互相赠送带子作为订婚礼物,如果反悔就要回来取消约定。在订婚后,男方要给女方家“过礼”,让女方家宴请客人,之后“讨庚”,取来女方生辰八字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委亲。之后迎亲还有诸多苗族礼节。不过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要求一切从简,所以现在和汉族婚礼没什么两样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了解一下苗族的传统节日哦。

导语:结婚可以算是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啦,人们都说男怕入错行,女怕嫁错郎!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结婚习俗都不一样,之前小编为大家讲解过十大最有创意的结婚场所,今天呢就为大家揭秘世上十大最奇葩结婚习俗,感兴趣的不妨一起往下!

世上十大最奇葩结婚习俗

世上十大最奇葩结婚习俗 第八条任何人都接受不了

1、结婚蛋糕传统上是好运和生育的象征,从罗马时代起,就一直是婚礼庆祝活动的一部分。在埃及女人会掐新娘,新娘会给那些掐她的人带来好运。

世上十大最奇葩结婚习俗 第八条任何人都接受不了

2、在婚礼上撒米象征着生育、繁荣和富足,在一些国家,新娘甚至可能携带或佩戴一捆谷物。在日本的婚礼上,1001只白纸纸鹤的出现被认为是好运。

世上十大最奇葩结婚习俗 第八条任何人都接受不了

3、在许多国家,黄色婚纱传统上被视为妻子欺骗丈夫或嫉妒的信号。拉斯维加斯是最大的婚礼目的地,每年超过10万场婚礼,其次是夏威夷,每年有2.5万场婚礼。

世上十大最奇葩结婚习俗 第八条任何人都接受不了

4、为了保证生育,爱尔兰人会将一只即将下蛋的母鸡把它绑在结婚床上。居住在婆罗洲岛(菲律宾西南部)的槟城游牧民坚持认为,妇女要到结婚那天才有灵魂

世上十大最奇葩结婚习俗 第八条任何人都接受不了

5、在美国,六月是婚礼最受欢迎的月份,其次是八月。在美国,每年有近720亿美元用于婚礼。在美国,没有任何法律或宗教规定新娘必须跟随新郎的姓氏。然而,大约70%的美国人同意新娘应该跟随他们的姓氏。

6、苏格兰婚礼上通常不穿绿色,因为绿色是是复仇的预兆。甚至在婚礼上吃绿色蔬菜也被认为是不吉利的。在不需要验血或体格检查的国家,如果不告诉你的准配偶你患有性病或身体缺陷(如阳痿或不孕),婚姻就会效。

世上十大最奇葩结婚习俗 第八条你肯定接受不了

7、在当今的沙特阿拉伯、伊朗和巴基斯坦,婚前失去童贞的女孩可能会受到自己家庭中男性的惩罚或杀害。在英国,新娘在婚礼当天亲吻扫烟囱的人被认为是好运。据说他有特殊的能力,当他清理烟囱时,他也会清除邪恶的灵魂。

世上十大最奇葩结婚习俗 第八条你肯定接受不了

8、中亚的一些部落认为新娘的处女膜不应该被她的丈夫破,而应该被她的外祖父破。传统上,花童会在新娘的道路上撒上花瓣,引导她走向一个甜蜜而丰饶的未来。

世上十大最奇葩结婚习俗 第八条任何人都接受不了

9、在许多穆斯林国家和希腊部分地区,新郎将在婚礼后的早晨展示床单上的童贞血,这样做的目的是以确保新娘是处女,丈夫是有男子气概的。

10、希腊新娘们认为,把一块糖塞进婚纱里会给整个婚姻生活带来甜蜜。贝都因女孩通常在9岁时就开始缝制婚纱,以便在14岁或15岁结婚之前完成婚纱。

世上十大最奇葩结婚习俗 第八条任何人都接受不了

 

彝族火把节你一定听说过,这是一个古老又传统的节日,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。在彝族,火把节就相当于是中国的新年,就好比傣族泼水节也是他们的新年。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节日,也有不同的庆祝方式,跟小编一起来看看。

彝族的新年

众所周知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,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,火把节对于彝族人民来说,是一个古老又非常重要的节日。火把节在每年的农历6月24日举办,并连续庆祝三天,每年到这个时候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狂欢。还会举行摔跤、斗牛、射箭、赛马等游乐活动,非常的热闹。

经常有人搞不清楚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,其实火把节不止是彝族的节日,火把节还是白族、纳西族、基诺族、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,不过在日子上有所不同。彝族、纳西族、基诺族是在农历6月24日,白族在6月25日举行,拉祜族在6月20日举行,节期二天左右。

火把节对彝族来讲就相当于汉族的春节,是所有节日中最重要、最热闹的节日。在整个的节日过程中所有的彝家,人不做饭,只吃肉、喝酒。肉叫“砣砣肉”是剁成一块块的猪肉或羊肉煮熟,沾上盐和辣椒粉吃。酒叫“杆杆酒”:用细竹子掏空了杆子插在酿好的米酒中吸着喝。

在火把节当天,入夜点燃火把,挨家挨户走访,并奔驰山乡田野,驱除“邪”。到夜晚,各村寨即点燃火把,炬火散布游动于田野山乡,颇为壮观。彝民用火炬照田,占岁丰收。民间传说,过火把节是要引谷穗出来看火把,耍火把是为了扑灭秧苗的病虫害。

在我国56个民族当中,白族是属于第15大的民族,这个民族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,例如白族的绕三灵传统节日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除此之外,白族的饮食文化也有所不同,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
白族的饮食文化习惯

白族和大多数民族一样,一般是日食三餐,而农忙季节或者在节日庆典期间,则是会多加一餐早点和午点。平坝地区的白族人主食多是大米和小麦,而山区当中的白族人主食则多是玉米、洋芋和荞麦。这些主食一般都是以蒸制为主,因为需要外出干活,所以常常是用饭盒带饭,然后就地冷餐吃干饭。

白族的食物

白族的日常饮食的品种十分丰富,因为鲜菜常年不断,每餐都会有鲜菜和各种腌菜,因此白族的妇女大都十分擅长腌菜,还会做豆瓣酱和豆豉。剑川和鹤庆的白族会经常采摘洱海的海菜花,用它来加工制作成各种风味菜,例如海菜豆腐汤、海菜花炒火腿等。

另外白族还饲养奶牛,而且非常善于加工乳制品,有着悠久的历史。而居住在水边的白族则是擅长水鲜烹调。

白族的酒和茶

在白族,许多人都喜欢饮酒,并且酿酒是白族家庭的一项主要的副业,因为原料和方法不同,白族的家酿酒有很多种类,以窖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。还有一种糯米甜酒,据说是专门为了妇女和孕妇制作的,有着滋补和催奶的作用。

白族人还喜欢饮茶,晨茶被称为“早茶”,早上一起床就要烤茶,全成年人都喝。而午茶又叫做“休息茶”,在里面会放置乳扇。乳扇一般是用羊乳制成,这是大理州的名特产品,许多人去大理都要品尝一番。除了饮食习惯外,白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十分有趣的,大家可以了解一下。

在中国古代,人成年后会行成年礼,其中男子是行冠礼(称弱冠,20岁),女子行笄礼(称及笄,15岁)。到了现代,汉族成年礼基本消失了,但在彝族,依然存在着少女成人礼仪式,它叫沙拉洛,相当于古代的成年礼。沙拉洛后,彝族女子就是一个独立、成年的女性了,可以自由的游玩、谈恋爱了!

一、沙拉洛是什么样的仪式

沙拉洛是彝族少女的成人礼仪式,也是一种“换裙”仪式。“沙拉洛”是彝语叫法,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,换上成年的裙子,所以彝族少女在“沙拉洛”之后,就就已经不再是被人束缚的小孩子了,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、赶场、看赛马、耍朋友、谈恋爱了。

1、举行沙拉洛的时间

据了解,在彝族,举行沙拉洛(换裙)的时间是根据少女发育情况而定的,一般在15-17岁,多选择单岁。因为在当地彝民看来,双岁“换裙”会多灾多难,终生也不会吉利。至于“换裙”的具体日期,则要请老人好好地择算一下,才能最后定下吉日佳期。

2、沙拉洛前后服装变化

彝族少女在“沙拉洛”之前,还是一个被人束缚的小孩子,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,梳的是独辫,耳朵挂的是穿耳线。“沙拉洛”仪式举行之后,彝族少女就成年了,就要穿上中段为黑蓝色的三接拖地长裙,原先的独辫要改梳成双辫,并要戴上绣花头帕,挂上耳坠。

二、沙拉洛仪式的过程

在彝族,由于“沙拉洛”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标志,作为父母对此都非常重视。特别是母亲,她是女儿的贴心人,也最了解女儿的生理状况,在临近换裙前就热心地为女儿准备好了头上戴的花边黑色哈帕、新裙,以及颜色各异的珠子和领上的银牌等服饰品。

“沙拉洛”当天,主人家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,富户要杀猪宰羊,大宴宾客;穷户最少也要杀鸡泡酒,招待亲邻。一大早,男女宾客便纷纷登门,送礼祝贺。按照当地俗规,举行“换裙”仪式时,绝不允许任何男子在场,只邀请女亲女友参加。

除了以上这些外,沙拉洛仪式上,还会有问答的环节,就是由成年女性来提问换裙少女,大概的问题就是关于喜欢什么样的男孩子?然后一群女孩子相互调侃、嬉笑打闹。这个环节结束之后,还要由少女表演节目,唱歌之类的。游戏环节结束之后,才是开始梳妆打扮,正式换装。对彝族习俗感兴趣的朋友,还可以看看彝族火把节,以及彝族摸奶节。

中国的少数民族很多,而土家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,它历史悠久,分布在湖南、湖北、重庆、贵州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。土家族的风俗很多,在吃上,以苞谷、稻米等为主食,菜肴以酸辣为主;在住上,主要有茅草屋、土砖瓦屋等;在服饰上,喜宽松,布料多为青蓝色或麻布。

土家族的风俗有哪些

1、吃穿住

在吃穿住上,土家族的风俗与汉族有很多不同。在吃上,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、稻米等,菜肴以酸辣为主;在穿上,土家人尚俭朴,喜宽松,传统衣料多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;在住上,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、土砖瓦屋等。

2、礼仪

土家族很注重礼仪,见面要互相问侯,一旦家里有来客,必盛情款待。土家族尚俭朴,平时粗茶淡饭,如果有客人到来,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,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,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。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、阴米或汤圆、荷包蛋等。 

3、婚姻自由

在中国古代,汉族人很多都是一夫多妻制,到了现代,才变成婚姻自由。而在中国少数民族中,很多早在千年就已过上了“自由恋爱”,“一夫一妻制”的文明生活,土家族就是其中之一。土家族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,征得双方父母同意,经土老师作证,即可结为夫妻。

4、唱歌跳舞

其实,说到土家族的风俗有哪些,很多人会想到唱歌跳舞,因为土家族真的非常喜欢唱歌和跳舞。其中山歌有情歌、哭嫁歌、摆手歌、劳动歌、盘歌等;舞蹈有“摆手舞”、“八宝铜铃舞”及歌舞“茅古斯”;乐器有唢呐、木叶、“咚咚喹”、“打家伙”等。

小结:土家族的风俗除了以上几点外,还有几点需大家注意,土家丧葬方面,过去多行火葬;土家族男女忌坐一条板凳;不准用脚踏火坑和三角架,以免亵渎神灵等,大家去土家族时需遵守。对中国少数民族风俗感兴趣的朋友,还可以看看白族的风俗特色、蒙古族的风俗习惯。

白族,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,其风俗特色很明显,那就是白色。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,以白色衣服为尊贵;另外,白族的建筑艺术独具一格,山区白族住“垛木房”或“竹篱笆房”,坝区白族住土木瓦房;在饮食上,白族喜酸辣,爱吃凉菜,爱饮烤茶。

一、白族的风俗特色是什么

1、白色为尊

说到白族的风俗特色,首先体现在颜色上。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,以白色衣服为尊贵,白族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,外套黑领褂;白族女子服饰各有千秋,从服饰可看出年龄大小、成婚与否以及地区差异,但衣服也少不了白色。

2、建筑

白族人民的建筑艺术可谓独具一格:高寒山区多居住单间或两间相连的“垛木房”或“竹篱笆房”;坝区则多住土木结构的瓦房。位于苍山脚下、洱海之滨的大理喜洲白族,民居则由院墙、大门、照壁、正房、左右耳房组成。

3、饮食

白族人喜酸辣,爱吃凉菜,爱饮烤茶。一日三餐,以稻米和小麦作主食,山区则以玉米、荞子为主食。喜食酸辣,洱海的鲤鱼、弓鱼、鲫鱼是人们喜食的菜肴,“砂锅鱼”是大理著名佳肴。善于腌制火腿、腊肉、香肠、油鸡、螺蛳酱等。

二、白族的禁忌风俗

1、山区白族,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,女性长辈坐右上方,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;

2、白族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,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;

3、过年时,白族主妇不能用铁刀,做饭应悄无声息,不能吹火,必须到井边“汲新水”;

4、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,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,禁止从火塘上跨过;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;另外,白族男人所用的工具,忌妇女从上面跨过。中国有56个民族,每个民族基本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,有兴趣的朋友,还可以看看蒙古族的风俗习惯,以及维吾尔族的风俗。

蒙古族,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,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少数民族之一。中国56个民族,每个民族都有特有的风俗习惯,蒙古族也不例外,他们居住在蒙古包中,一日三餐,两稀一干,有献哈达、递鼻烟壶的习俗,遇到来客,总是热情的问候。

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

1、礼仪

①问候:蒙古族人热情好客,不论是面对熟客还是生客,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“他赛音百努”(安好的意思),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(类似维吾尔族的风俗),请客人进蒙古包;

②献哈达:在蒙古族,经常会看到献哈达的场面,这常在迎送、馈赠、敬神、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,以表示敬意祝贺。收到过哈达的朋友,如果不知道怎么用,可以参考哈达不要了如何处理;

③递鼻烟壶:在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中,还有一个递鼻烟壶不可忽视,它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,在蒙古包里作客,殷勤好客的主人,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,敬给客人嗅。

2、饮食

与中国汉族主食为米饭和面食不同,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,即肉食、奶食、粮食。蒙古族人一日三餐,两稀一干,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、奶食、手扒肉,晚上氽羊肉下面条、吃包子。

3、居住

说到蒙古族的风俗习惯,蒙古包不得不说,这是蒙古族人的住所,呈圆形尖顶。蒙古包分两种,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,为移转式的,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,里面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。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,“包”满语是“家”“屋”的意思。

4、婚礼

中国的少数民族大多都有特有的婚礼风俗,蒙古族也不例外,他们有刁帽子(也称抢帽子)的风俗:送亲者想方设法把娶亲者的帽子抢过来,挑在马鞭上,或者扔到地上,迫使新郎下马去拣,以影响其行速。娶亲者彼此掩护,而不让送亲者抢去帽子。一路上,你追我赶,互相嬉戏。

中国有56个民族,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,作为少数民族之一的维吾尔族自然不例外。维吾尔族的风俗比较特殊:问好时,右手按前胸,身体前倾问好;吃饭时,一日三餐,以面食为主,喜食牛、羊肉,不吃猪肉,跟回族一样,是一个不吃猪肉的民族。

一、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哪

维吾尔族人大多生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,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;天山东端的吐鲁番盆地,也是维吾尔族较为集中的区域;天山以北的伊犁谷地和吉木萨尔、奇台一带,有为数不多的维吾尔族定居;此外,在湖南省桃源县和河南省渑池县,也有少量维吾尔族分布。

二、维吾尔族的风俗是什么

1、问候

在汉族,遇到尊长或朋友时,通常是语言问好,讲究礼貌用语,根据对方的性别,年纪来称呼哥、叔、伯伯、爷爷奶奶等;而在维吾尔族,族人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,然后身体前倾,连声问好,这样显得更加礼貌,优点类似于日本的弯腰行礼。

2、结婚风俗

说到维吾尔族的风俗,其实最特殊的当属结婚风俗。维吾尔族男女结婚时,由阿訇或伊玛目(均为宗教职业者)诵经,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,让新郎、新娘当场吃下,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,同甘共苦,白头到老。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,最先摆上馕、喜糖、葡萄干、等,然后再上手抓羊肉、抓饭。

3、做客风俗

在维吾尔族做客时,吃饭需注意,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,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,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,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,如不慎落地,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“饭单”上。另外,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,全家共席而坐,饭前饭后必须洗手,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,忌讳顺手甩水,认为那样不礼貌。

4、饮食风俗

维吾尔族的风俗在吃饭上与汉族有很大的不同,他们以面食为主,喜食牛、羊肉,不吃猪肉。早饭吃馕(外皮为金黄色,以面粉为主要原料)和各种瓜果酱、甜酱,喝奶茶、油茶等;午饭是各类主食(数十种,有馕、羊肉抓饭、包子、面条等);晚饭多是馕、茶或汤面等。对少数民族风俗感兴趣的朋友,还可以看看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。

壮族,中国56个民族之一,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。在我国,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节日,壮族也不例外,除了春节、元宵、清明、端午、中秋、重阳、除夕等与汉族相同外,壮族的传统节日有四个比较出名:歌圩节、中元节、牛魂节和陀螺节,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看看。

壮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

1、歌圩节

歌圩节一般指三月三,这是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。壮族一向以能歌著称,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,其中以“三月三”歌节最为隆重。“三月三”唱歌的地点比较固定,每到三月,远近几十里内的男女老少,都盛装汇集于此,享受自己民族的狂欢节。

2、中元节

说到壮族的传统节日,中元节不可忽视,它又称“鬼节”、“敬祖节”,是壮族次于春节的大节日。这天,家家户户杀鸡宰鸭,蒸糕做馍,并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,以备祭祀之用。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后,入夜还要到山角河边,进行野祭,燃香点烛,焚烧纸衣,祈求野鬼别来作祟。

3、牛魂节

传说牛王原来是一位天神,奉玉帝之命下凡帮助人们耕作,壮族人为感激他的功劳,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,是为牛魂节。牛魂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,有地区固定在农历四月初八进行,这一天,各家各户都将牛梳洗一番,并修整牛栏,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,到牛栏旁边祭牛魂,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分给每头耕牛吃。

4、陀螺节

在壮族,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,称为陀螺节,时间为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,历时半个多月。壮族打陀螺热闹非凡,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,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,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。对少数民族习俗感兴趣的朋友,还可以看看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。

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,主要分布在湖南、湖北、贵州、四川、云南、广西、海南等七个省区。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、四月八、舟节、吃新节、赶秋节等,风俗也有很多,吃油茶、山泥鳅、青菜,住吊脚楼,用火炉等,与汉族习俗有很大区别。

一、苗族主要分布在哪个省

苗族,一个古老的民族,其祖先是蚩尤,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,目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湖南、湖北、贵州、四川、云南、广西、海南等七个省区。另外,苗族还散布在世界各地,除了中国外,还分布在东南亚的老挝、越南、泰国等国家和地区。

二、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

(1)苗族的传统节日

苗族的传统节日比较多,有苗年、四月八、龙舟节、吃新节、赶秋节、斗马节等,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,龙舟节最为热闹。

节日:苗年,相当于汉族的春节

时间:秋后举行

内容:节日早晨,苗族人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,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,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。

节日:龙舟节,水面划船比赛

时间: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,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这五天

地点:贵州的台江、施秉两县交界处的清水江两岸,和注入这段河的台江巴拉河两岸

内容:居住在河两岸的苗族群众(在这里的平寨、廖洞等六七十个苗族村寨,每家都有一至两条划船比赛用的龙船),轮流举行盛大而隆重的龙舟竞赛。

(2)苗族的传统风俗

苗族的传统风俗在吃、穿、住上,与汉族很大不同:

1、吃:苗族的油茶很出名,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,掺水煮成的待客茶,客人喝了,主人高兴,不喝,则视为瞧不起主人;另外还有吃山泥鳅(晰蜴,统称四脚),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,一起腌入坛子内,用来招待贵客;最后还有吃青菜,苗族人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,一般不切碎。

2、穿:苗族老人一般穿无领斜扣大襟衣,束腰带,穿裤脚,打绑腿;中年人和青年人,穿开襟上衣,短而小,布料多是自产的“家机斑衣”;妇女服饰另具风格,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,缀栏插花瓣与其间,下身着镶边、绣花或数纱宽脚裤。

3、住:苗族常住吊脚楼,吊脚一般2-3屋,上层为人居住,下层用来贮藏粮食,存放农具、堆放柴草、土灰,或圈牛、羊、猪及厕所等;苗族人家里常用火炉,形状为方形,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,四周用砖、石砌好,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,用来烧火做饭,周围下层为空间,用以关鸡、鸭。

猪肉是中国人几乎每天都会用到的食材,有人甚至无肉不欢,这里的肉指的就是猪肉。不过中国有56个民族,其中回族就不吃猪肉,很多人听着很稀奇,其实并不难理解,因为回族信奉伊斯兰教,而伊斯兰教有教规,明令禁止吃猪肉!

一、回族为什么不吃猪肉

回族不吃猪肉,与宗教信仰有关!回族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,在伊斯兰教的圣书《古兰经》中,就有明令禁止不能吃猪肉的规定。

1、伊斯兰教禁食猪、马、驴、骡、狗和一切自然死亡动物,他们认为自死动物的血无法放干净,对人体有害;

2、伊斯兰教认为猪是一种污秽不堪的动物,它们没有长辈后代之分,而且猪的饮食和生活习性非常污秽;

3、伊斯兰教认为猪的脖子上只有一根筋,不能看天不能回头,这种特征跟教训中回心转意的信条相悖。

二、不吃猪肉的民族

在中国,除了回族外,不吃猪肉的民族还有维吾尔族、哈萨克族、柯尔克孜族、撒拉族、东乡族、保安族、塔吉克族、塔塔尔族、乌兹别克族。这种不吃猪肉的传统习俗来自伊斯兰教,在伊斯兰教的圣书《古兰经》中,就有明令禁止不能吃猪肉的规定。

三、回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

1、开斋节

开斋节是伊斯兰教主要节日之一,也是回族的传统节日,日期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。。回族开斋节一般不会超过三天,在这一天,家家户户炸馓子、油香之类食品,赠送他人,还会向穷人发放开斋布施。

2、古尔邦节

古尔邦节是回族的盛大节日,时间为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。在这一天,大多数回族人会聚集在大清真寺或公共场所,举行盛大的仪式和庆祝活动。然后家家户户准备好骆驼、牛、羊三种动物进行宰杀,用于赠送亲友或者施舍穷人。

3、圣纪节

圣纪节是日期是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,是为纪念先知穆罕默德复兴伊斯兰教而创立的。在这一天穆斯林沐浴、更衣,穿戴整齐,到清真寺礼拜,听阿訇念诵《古兰》启示,讲述伊斯兰历史和穆罕默德复兴伊斯兰教的丰功伟绩。

导语: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应该就是春节啦,每年的春节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庆祝新的一年到来的日子。民间传统习俗在新春时候都会贴门神,不同的门神所代表的意义不同。我们最常见的应该就是秦叔宝和尉迟恭这两位武将门神。那么接下来就由就爱奇闻小编为大家讲解门神的来历和作用吧!感兴趣的赶紧一起往下看~~

门神

民间春节习俗贴门神,家家户户为什么要贴门神(驱邪挡煞)

门神,即司门守卫之神,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。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,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,用以驱邪避鬼、卫家宅、保平安、助功利、降吉祥等,是中国民间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。

民间春节习俗贴门神,家家户户为什么要贴门神(驱邪挡煞)

按照传统习俗,每到春节前夕,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写挥春贴对联和门神,祈福来年。根据史料记载,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“祀门”的活动,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典礼。在门神的传说中,神荼和郁垒二神的传说在民间早有流传,《山海经》、《风俗通义》、《重修纬书集成》、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》等典籍都有记载。

民间春节习俗贴门神,家家户户为什么要贴门神(驱邪挡煞)

门神的来历

门神源自于远古时期的庶物崇拜,殷代天子祭五祀“门”即为其一,而周代祭五祀于宫“门”一今日每时必径之处,自然加以重视,祭祀,对于门神以形象化及人格化。

民间春节习俗贴门神,家家户户为什么要贴门神(驱邪挡煞)

汉有三位,一位是成庆,另两位是神茶及郁垒。神茶与郁垒两兄弟则为专捉小鬼的,他们住在度朔山上。山上有一棵桃树,树荫如盖。每天早上,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。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,便将其绑了喂老虎,降伏邪魔之鬼王。专门担任防卫家门、驱赶邪魔的任务。后来,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、郁垒的画像,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。

民间春节习俗贴门神,家家户户为什么要贴门神(驱邪挡煞)

到了唐代,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。唐亦有三位,二位是秦叔宝和尉迟恭、另一位正是家喻户晓的捉鬼人事钟馗。近年来,门神已由驱邪到招福、招财进宝、百子千孙等,而门神亦已成为新春装饰。

民间春节习俗贴门神,家家户户为什么要

门神的正确贴法

以进门者为视角,贴于门两侧,画中门神以对脸相视为正确的传统贴法,反之则为民间流传的“贴错门神”。

民间春节习俗贴门神,家家户户为什么要

历来最受欢迎的门神

秦叔宝、尉迟恭二门神,是民间流传最广、影响最大的武将门神。

秦叔宝:名秦琼,字叔宝,齐州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。唐朝开国将领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秦琼体形高大,威猛骠悍,爱讲义气。

民间春节习俗贴门神,家家户户为什么要

尉迟恭:字敬德,朔州平鲁下木角人。唐朝名将,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尉迟恭淳朴忠厚,骁勇善战,一生戎马倥偬,征战南北,驰骋疆场,屡立战功。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。

春节习俗——贴门神

旧时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。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,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,用以驱邪辟鬼,卫家宅,保平安,助功利,降吉祥等,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。门神之神诞之日为正月十五日,民间多有在新春时节,祭祀门神并於大门口张贴(以进门者为视角,贴于门两侧,画中门神以对脸相视为正确的传统贴法,反之则为民间流传的“贴错门神”)门神的习俗。

民间春节习俗贴门神,家家户户为什么要

一些著名的传统木刻版画产地,也以印制门神版画而闻名,如杨柳青、潍坊和桃花坞等地。门神绘制也多姿多彩,有的头戴虎盔,有的穿袍挂戴,年画上还饰有爵鹿、蝠喜、宝马、瓶鞍等喜庆图案,以祈吉祥。过春节在家门贴上门神的习俗已经流传了数千年。

中国最经典的九大门神

1、门神始祖——神荼和郁垒

民间春节习俗贴门神,家家户户为什么要贴门神(驱邪挡煞)

相传早期的门神是看鬼域山门的两位将军 -- 神荼和郁垒,手执大锤,专捉害人的凶鬼恶煞。“缚以苇索,执以食 (与 「饲」 音义相同) 虎。”

民间春节习俗贴门神,家家户户为什么要

2、天下第一门神——秦叔宝和尉迟恭

相传唐太宗身体不太好,寝宫门外有恶鬼耶魅号叫,六院三宫,夜无宁日。于是太宗将全部情况告诉众大臣,秦叔宝上奏说:“臣平生杀人如摧枯,积尸如聚蚁,何惧小鬼乎!愿同敬德戎装以伺。”太宗准奏,夜晚让二人立于宫门两侧,一夜果然平安无事。

太宗嘉奖二人后,觉得整夜让二人守于宫门,实在辛苦,于是命画工画二人像,全装怒发,手执玉斧,腰带鞭练弓箭,一如平时,悬挂在两扇宫门上,从此耶祟得以平息。直到元代人们才沿袭这种做法,奉二人为门神。

民间春节习俗贴门神,家家户户为什么要

3、最接地气的门神——聚宝门神

这是文门神的一种,将门神形象画为将军朝官式,取以“福禄寿喜,马报平安”。为年节生活喜庆吉祥气氛。此图二朝官手托聚宝盆,故又称为“聚宝门神”。

民间春节习俗贴门神,家家户户为什么要

4、最具教育意义的门神——韩信和萧何

“萧何月下追韩信”,由于萧何的力荐,韩信才得以展示才华,封官进爵。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;一“成”一“败”系于一人,看起来是种平衡。其实,功过、是非、利害、得失,谁又算得清?正是因为算不清的为人处事哲理,才更要讲清楚道明白。

民间春节习俗贴门神,家家户户为什么要

5、最有故事的门神——张飞和关羽

桃园三结义、温酒斩华雄、千里走单骑、刮骨疗毒……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,令武圣关二爷义勇双全的形象深入民心,妇孺皆知。张翼德遇到一个义薄云天、忠义无双的好兄弟,才入“神”列,“仁义忠信”是人们最基本而又至高至尚的道德信条,谁不喜欢敬仰忠肝义胆的化身呢!

民间春节习俗贴门神,家家户户为什么要

6、超级保镖门神——赵云和马超

“子龙一身都是胆也”,人生得此评价足以!马超作为“五虎将”之一,体貌雄异,性情贤厚,人多敬之。

民间春节习俗贴门神,家家户户为什么要

7、最爱国的门神——岳家军和杨家将

国家的概念一直根植在农耕民族的内心深处,当战争的销烟侵蚀家园之际,“杨家将”和“岳家军”挺身而出,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保卫家园之歌。谁保卫人们的幸福谁受拥戴,于是杨家将”和“岳家军”荣列门神。

民间春节习俗贴门神,家家户户为什么要

8、最团结的门神——和合二仙

家和万事兴!和合二仙是汉族民间传说之神,主婚姻和合,也是汉民族中的爱神和喜神。“和气乃众合,合心则事和;世人能和合,快活乐如何?”两个胖胖的仙童从不见分开。

民间春节习俗贴门神,家家户户为什么要

9、魑魅魍魉终结者——钟馗

钟馗形象是“豹头环眼,铁面虬鬓,相貌奇丑”,但人们并不惧怕他的相貌,他为人刚直,是魑魅魍魉的“终结者”。钟馗捉鬼的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。 他不但捉鬼,而且吃鬼,所以人们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节将钟馗图像贴在门上,用来驱邪辟鬼。清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》称:“每至端阳,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,或绘天师钟馗之像,或绘五毒符咒之形,悬而售之,都人士争相购买,粘之中门以避崇恶。”

民间春节习俗贴门神,家家户户为什么要贴门神(驱邪挡煞)

门神的分类

1、驱邪类

2、祈福类

3、宗教类

4、武将类

5、文官类

6、其他类

民间春节习俗贴门神,家家户户为什么要贴门神(驱邪挡煞)

结语:看完上述小编为大家盘点的门神的来历以及中国九大经典门神,还有门神的正确贴法,相信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了吧!贴门神是中华传统春节习俗,不同的门神所寓意着的不同的含义。当然世间并没有所谓的邪、煞等,而门神也不是说真的有灵,神仙鬼魅都不会死真实存在的。贴门神代表的是中华的传统文化,延续下来则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。

导语:我们都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,而古代帝王身边一定会有十分讨喜的红人。上官婉儿就是武则天当时身边最大的红人,可是武则天却对上官婉儿施以黥面之刑后,上官婉儿还对她拼死效忠。究竟黥面是怎样的古代刑罚呢?接下来就由就爱奇闻小编为大家讲解什么是黥面吧!

上官婉儿黥面之刑

什么是黥面?上官婉儿黥面之刑(蒙受羞辱的肉刑)

武则天能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,其思想果然是与众不同。先是把仇人的孙女养在身边,当成亲信,后是大赞撰文讨伐自己的骆宾王文采卓绝!能超越男性自立为王的武则天,胸怀果然宽阔!上官婉儿因为聪慧而被武则天赏识,14岁那年就跟在武则天身边,做贴身侍女,后来武则天独揽政治大权,上官婉儿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武则天的助手,帮忙处理政事,有“女中宰相”之美誉,越来越受宠!

什么是黥面?上官婉儿黥面之刑(蒙受羞辱的肉刑)

后来,武则天将上官婉儿许配给唐中宗做昭容,谁知好景不长,武则天不久之后便废了中宗自立为皇了!此时上官婉儿仍然跟着武则天,毫无怨言。大家都知道,武则天是历史上出了名的风流皇帝之一,男宠数量不亚于男性帝王的后宫佳丽三千。上官婉儿从14岁就开始跟着武则天,难免沾染了些不良习气。

但谁料婉儿胆子如此大,竟敢与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扯上不清不白的关系,事情被精明的武则天发现后,武则天大怒,但又舍不得杀掉婉儿,就对婉儿处以黥面之刑。

什么是黥面?上官婉儿黥面之刑(蒙受羞辱的肉刑)

黥面就相当于在脸上刺青,然后用墨染黑,皮肉之苦还是难免的。大概因为上官婉儿是皇帝面前的红人,给她黥面的小官为了讨好她,就在她的眉心处刺了一朵梅花,然后并未用墨染黑,而用了朱色染红!于是上官婉儿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经受过黥面之刑没有毁容,反而变得更美的犯人!据说武则天见到后更是对上官婉儿宠爱有加了!

什么是黥面?上官婉儿黥面之刑(蒙受羞辱的肉刑)

古代黥面刑罚

墨刑又称黥刑、黥面,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,在犯人的脸上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,再染上墨,作为受刑人的标志。墨刑对犯人的身体状况实际影响不大,但脸上的刺青会令犯人失去尊严。既是刻人肌肤的具体刑,又是使受刑人蒙受耻辱、使之区别于常人的一种耻辱刑。墨刑是奴隶制五刑中最轻的一种刑罚。

什么是黥面?上官婉儿黥面之刑(蒙受羞辱的肉刑)

在纹身的基础上,就发展出了墨刑,墨刑的特点一是继承了纹身时的疼痛感,二是有强迫性,三是带上了耻辱的痕迹。墨刑的产生时代也很早,早在尧舜时,三苗之君使用的五虐之刑,就包括黥面在内。《尚书·吕刑》载:“苗民弗用灵,制以刑,唯作五虐之刑曰法。

什么是黥面?上官婉儿黥面之刑(蒙受羞辱的肉刑)

杀戮无辜,爱始淫为劓、刖、椓、黥。”后传曰:“黥面。”又疏云:“黥面即墨刑也。”尧诛三苗,废“五虐”,改用“象刑”,就是给犯罪者穿上与常人不同得的衣服,以示惩罚,其中当受墨刑者要戴黑色的头巾。禹继尧舜之后开始使用肉刑,以后正式把墨刑定为五刑之一。

什么是黥面?上官婉儿黥面之刑(蒙受羞辱的肉刑)

在汉文帝废肉刑之后,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黥刑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被废除,而成为国家刑罚制度之外的一种私刑,根据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和喜怒可以随意使用。到了五代后晋天福年间之后,黥刑又正式成为封建国家刑罚制度中的一种附加刑,直至清末被废除,才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
什么是黥面?上官婉儿黥面之刑(蒙受羞辱的肉刑)

什么是黥面?

黥面也叫雕青,按习俗,男女进入青春期即开始雕青,一生要经历2~4次的刺文施墨,才算完成全过程,是成年、求偶、爱美、武功甚至地位的标志。

什么是黥面?上官婉儿黥面之刑(蒙受羞辱的肉刑)

雕青部位常见于面、胸、背、腹、腿及手等处,文饰包括动植物、人首、太阳以及简单的几何图案,尤以虫蛇纹引人注目。

什么是黥面?上官婉儿黥面之刑(蒙受羞辱的肉刑)

黥面释义

1.于面额上刺字,以墨涅之;

2.古代的一种肉刑;

3.古代兵制之一。在士兵脸上刺字,防止士兵逃跑。

什么是黥面?上官婉儿黥面之刑(蒙受羞辱的肉刑)

泰雅族最具特色文化——黥面

“黥面”是泰雅族最具特色的文化,黥面对于泰雅男人而言,是成年的标志、也是勇武的象征,对于女子,则是善于织布的标记。 泰雅族人大约在5岁至15岁左右必须完成黥面礼俗,男子必须狩猎多次成功后,才可以在额头上及下巴刺青,女子则须学会织布才得刺脸纹,所以完成纹面者,方可论婚嫁,当然未曾纹面者,就很难找到理想的配偶了。

什么是黥面?上官婉儿黥面之刑(蒙受羞辱的肉刑)

一般人对于黥面(脸部刺青)感到好奇,泰雅族人的黥面是“生命”的表征,男子黥面必需在战场、打猎时有英勇的表现,才能黥面,女子则需有姣好的面貌及织布的本领才有资格黥面,或女人出嫁后代表贞节,忠于丈夫的表示。男性一向刺额纹与颐纹,女性则刺额纹与颊纹。又族中猎头多次成功的男子及织布技术超群的女子,有特权在胸、手、足、额刺特定的花纹,为荣耀的表征。

什么是黥面?上官婉儿黥面之刑(蒙受羞辱的肉刑)

黥面的步骤

1、托梦:纹面的日期必须由纹面者的父母所做的梦来决定日期,需梦到好的梦才可纹面,梦到不好的梦不可以纹面,就要延期。

2、描绘:用麻线和黑炭烟将草图描绘在脸上。

3、拍刺:用刺刷和木棒在脸上依照描绘的线条拍刺。

什么是黥面?上官婉儿黥面之刑(蒙受羞辱的肉刑)

4、刮血:拍刺时会流大量的血液,必须以刮血的工具将流出的血刮干净。

5、抹炭:拍刺完毕后会将锅底的黑炭抹在拍刺后的伤口上面。

什么是黥面?上官婉儿黥面之刑(蒙受羞辱的肉刑)

结语:看完上述小编为大家讲解的什么是黥面,它既是泰雅族最具特色的文化,也是古代的一种残酷肉刑。黥面从古代慢慢的演变到今天,从古代刑罚演变成今天的地区民俗文化,岁月在变迁时代在进步啊!

中世纪欧洲的三大圣剑分别是断钢剑、杜兰达尔以及黄金之剑。断钢剑是亚瑟王的,杜兰达尔归属于罗兰,而黄金之剑则由查理大帝掌握。这三把剑都是传说中的剑,不确定其是否存在,但是其威名在民间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了。关于欧洲具体的三大圣剑有不同的说法,但认可度比较高的便是,断钢剑、杜兰达尔以及黄金之剑。

一、亚瑟王的断钢剑

这三把剑各有各的神奇之处,但都非常强大。断刚剑属于亚瑟王,并且在民间传说当中,亚瑟王凭借着这把剑战无不胜。断钢剑本身的寓意就是主宰与破坏,因此使用这把剑的人常常被认为是英雄。断钢剑被誉为是王中之王才会使用的武器,断钢剑全身都由黄金打造,并且是由精灵国的一大工匠制作的。其剑柄上有十分耀眼的宝石,并且剑刃非常尖锐,即便是削铁都如削泥一样,是以古塞尔特语命名的。

二、杜兰达尔

杜兰达尔是圣骑士罗兰的佩剑。罗兰这个人十分传奇,并且是历史上第一位被称为圣骑士的将士。在传说当中,关于罗兰的描述非常丰富,同时用非常华丽的词藻以及成就很高的词语来形容这个人。杜兰达尔在意大利语中意思名为不死的利刃,其剑柄是由黄金所造,同时也镶嵌着一个特殊的物品,那就是圣彼得的牙。在其剑身当中还流淌着圣巴西的血,甚至传说还称这把剑与圣丹尼斯的头发等等神圣的物品有联系。在杜兰达尔的表面,有大量的水晶修饰,十分闪亮,远远看上去光芒非常。杜兰达尔不仅是一把非常神圣的武器,同时也是极为华美的奢侈品。作为宝剑,它十分锋利且非常坚硬,几乎能摧毁所有坚硬的物品。即便是与大理石相接触,这把剑也丝毫不会败下阵来。

三、黄金之剑

黄金之剑是由查理大帝所控制的,并且是其常年所佩戴的佩剑。黄金之剑又被称为地球之剑,并且在法语当中意思为快乐。这把剑之所以被称为黄金之剑,是由于其材质是黄金,并且刀刃尖利,极其锋利。据称,当年查理大帝拿着这把剑战无不胜,将法兰西帝国的疆域一再扩大,其势力甚至扩展到了整个欧洲。

说起盲族,顾名思义就是整个民族的人都是盲人,双目失明,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双目失明的名族。这个盲族就生存在墨西哥的一个原始森林里,很多人们都十分好奇为什么会有盲族,他们的眼睛又是如何失明的呢?下面小编就来为你揭秘。

一、世界上唯一双目失明的民族,盲族

其实说起盲族,其实还是非常令人同情的,因为在这个民族里大部分的人们都双目失明,成为了瞎子,也是世界上唯一双目的民族,盲族生存在墨西哥马德雷山区的原始森林里,所谓的盲族,顾名思义,部落里的300多人全部都是瞎子。

这些盲人并非先天失明,刚出生的时候也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,但过了3个月后就逐渐失明了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真是比起奇特卡图马族还要独特,就在人们纷纷感到十分费解的时候。

对这一奇特的现象科学家们经过不断探索,最后终于发现,原来是当地的一种尾线虫在作怪,这种尾线虫是通过黑蝇叮咬人体后,进入血液中繁殖的,而人眼是尾线虫集中繁殖的地方,这就使视觉神经受到损害,而造成了失明。

盲族成员过着原始社会的分配食物制度,所有财产归集体所有。那么,盲族怎么生活呢?不想而至,艰巨苦难的生活,让他们靠自然的给予。真的可以说是十分悲惨了,其实在世界上的其它各个地方还存在着许多的有奇奇怪怪的民族。↓↓↓

世界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国家,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特色,说起俄罗斯的涅涅茨人,因为生吃动物的肉而出出名,涅涅茨人为什么吃生肉呢?俄罗斯涅涅茨人是不是黄种人呢?下面小编就来为你揭秘。

一、俄罗斯涅涅茨人是不是黄种人

要说起俄罗斯涅涅茨人是不是黄种人?你要不以为只有中国人才是黄种人呢,其实世界上的黄种人并不是都分布在中国,涅涅茨人其实也是属于黄种人的。据说他们跟亚马逊食人族一样,还经常吃生肉。

其实在俄罗斯有朝鲜人、赫哲人鄂温克人、布里亚特人、涅涅茨人、奥利奇人、雅库特人、都是黄种人的,黄种人并非是只有中国才有的,还分布在世界其他的各个地方。俄罗斯涅涅茨人是不是黄种人呢?很明显就是啊。

涅涅茨人并不像俄罗斯人那样是白人,其实是属于黄种人,涅涅茨人大多和中国人长相相似,有历史学者推测他们的祖先是“山海经”中的丁零人,中国汉代时丁零人游牧于萨彦岭地区,因战乱一批丁零人沿叶尼塞河向北迁移,到达北冰洋沿岸。

其中一部分越过了乌拉尔山,他们吸收一部分当地居民的语言和文化成分,逐渐形成新的民族—萨莫迪人,也就是现在的涅涅茨人。涅涅茨人是俄罗斯的原住民族群,大多数居住在亚马尔-涅涅茨自治区和涅涅茨自治区里面,他们有着属于本民族的语言,从小就与驯鹿为生。据说涅涅茨人还喜欢吃生肉,涅涅茨人为什么吃生肉呢?↓↓↓

在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种族还未被人发现,他们早在原始时代就已形成,有的种族生活在世界各地,连自己的故乡都没有,吉卜赛人就是这种。关于吉卜赛人的故乡在史记上没有任何的记载,他们游荡在世界各地,一起来看看吉卜赛人的故乡在哪里。

祖居在印度北部

在浩大的世界中有很多科学家还未发现的原始村落,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存在着很多的未解之谜。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从哪来的,而吉卜赛人是从哪里来的无人知晓,吉卜赛人的故乡在哪里是科学正在探讨的谜团之一。

吉卜赛人是以游荡生活为特点的一个民族,原住印度西北部,10世纪前后开始外移,到处流浪,几遍世界各地。该民族能歌善舞,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遭法西斯主义的迫害和残杀,人口锐减。现约有200余万人,多已定居在世界各地。

吉卜赛人是一个聪明智慧、能歌善舞但社会地位很低的少数民族。长期以来他们备受歧视和惨遭迫害,但他们战胜重重困难,在漂泊流浪的过程中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性,真正吉卜赛人的故乡在哪没人知道。

吉卜赛人,本名多姆人。世界各国对他们有不同的称呼,在英语国家中称吉卜赛人,在法语国家和前苏联称茨冈人,在西班牙语国家中称吉坦人或茨冈人,等等。联合国现在统一采用的名称为吉卜赛人。吉卜赛人的故乡祖居印度北部的旁遮普邦一带。这是19世纪历史学家、语言学家、社会学家们通过多次科学考察后才得出的答案。

科学探索相关